莫名的腰痠背痛

小面關節的迷思

 

所謂的小面關節,又稱椎骨關節突關節,是指在脊椎後側成對的小關節,負責脊椎之間的相對運動方向導引。小面關節包含了上一節的下小面及下一節的上小面,兩個面相互形成了關節。

 

小面關節包括雙層的關節囊,內層有很多神經、血管,脊椎的小面關節之所以發生半脫位,原因通常分為兩大類:

1、因意外的力量衝擊所造成的後遺症,如車禍、跌倒。

2、使用不當,如不良的坐姿、站姿、駝背,日積月累造成小面關節功能失調。另外關節周遭的肌肉、肌腱、韌帶、筋膜甚至椎間盤等軟組織,也可能因此互相影響而造成與小面關節發生神經性或機械性的功能失調。

 

受傷機制:內層關節囊來不及退出

當身體前彎時,小面關節關節囊被拉長,關節腔形成負壓,內層關節囊會些許陷入;當身體伸直時,內層關節囊順利退出。若是身體快速伸,或是長久不良姿勢內層關節囊來不及順利退出,便會發生關節囊夾嵌,而造成急性腰痛。

 

在臨床上常可見病人受傷後該傷就一直存在,並且久治不好,這是因為被當椎間盤突出治療所致。

 

某部分病人的痛是發生在受傷的24小時之後,此乃因受傷後關節慢慢腫起來。

它的疼痛主要在背部或頸部 有時候症狀也會因為轉位痛,傳導到臀部、腿部、手部、 肩部,有許多人認為,只要有疼痛轉位到肩部、手部、臀部或腿部,就容易被誤判為神經受到椎間盤壓迫。

 

「小面關節症候群」「椎間盤突出」關鍵性的差異在於 活動受限的位置

1、小面關節症候群 :容易疼痛的姿勢是身體向後仰(伸懶腰姿勢),而在身體前彎(彎腰駝背姿勢)會覺得頸部或背部不適 ,轉位痛會較為減輕。

2、椎間盤突出:當彎腰時疼痛會急劇增加,並且會感到痲及抽痛,疼痛會傳往手或腿部,在身體往後仰時症狀反而會得到舒緩

上述並非絕對,脊椎滑脫症患者也常因維持脊椎的韌帶群強度不足,增加小面關節的壓力,造成小面關節的疼痛。

 

醫師經常會建議患者接受肌電學診斷,以區分是否為小面關節症狀,或是其它。

 

關於「小面關節」的治療:

1、最理想的目標是將小面關節再拉開使之復位,可收立竿見影之效(若是椎間盤脫出則不可)。

2、可使用脊椎硬膜外微量類固醇的注射,或者小面關節注射,以及小面關節的內側根神經阻斷術等。

3、可以配合適當的非類固醇類抗炎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

4、復健科物理治療中的頸椎牽引,以及頸椎關節鬆動術,配合頸部穩定肌肉群的伸展強化運動,也有助於治療小面關節和預防復發。

 

腰痠背痛的原因很多,找出真正根源是首要關鍵,找對問題就能對症處理,否則找錯方向,除了事倍功半也徒增患者的疼痛、困擾。

(錄自http://tw.myblog.yahoo.com/drhsu21/article?mid=71&prev=83&next=54&l=f&fid=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木木 的頭像
    木木

    木木的異想世界的部落格

    木木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